近日,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于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通知》(教高函〔2020〕8號),推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5118門,中央美術學院6門精品本科課程入選教育部一流本科課程。其中,“色彩”“素描大靜物”“素描構造與表現”“藝術與科技創作”獲評線下一流課程,“中國傳統雕塑考察”獲評社會實踐一流課程,“虛擬策展實驗項目”獲評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此次推出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主要有四個顯著特點:課程質量高、課程類型多樣、參與范圍廣、示范效應強。這也是教育部在2018年新時代中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 “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啟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雙萬計劃”以來,國家級五大“金課”首次一并亮相。
線下一流課程
■ 課程名稱:色 彩
●授課教師:李榮林
●教學團隊:張路江、賀羽、殷嘉賀
色彩課是中央美術學院建院以來,在造型基礎學科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趯ι蕦W理論的研究,著重系統研究寫生色彩教學體系。造型基礎部成立近20年來,總結并梳理了美院在色彩教學上的傳統,同時根據新時期的人才培養特點和新時代的審美要求,逐步形成了屬于造型基礎部的色彩教學模式。通過對客觀對象的寫生,包括人像、靜物、風景、人體等,使學生認識色彩規律,能夠較高水平地結合色彩與造型。
通過色調認識基礎、復雜色彩認識、外光寫生三個基本單元的訓練,整理學生對色彩冷暖、色相互補和純度與灰度比較的基本認識,強調色彩氣氛的觀察與感受,培養學生對色調的意識。同時鍛煉學生對外光色彩的捕捉能力,以及對自然的感受和表達能力,體會色彩和造型的結合,初步嘗試對復雜微妙色彩的觀察與表達。造型基礎部的色彩課采用寬嚴結合的教學方式?!皣馈斌w現在對寫生色彩的準確性,以及對品格的嚴格要求;“寬”則表現在強調感受的大膽與放松。
●部分課程作業:
張洪雷 《靜物》 布面油畫
70cm×50cm 2006年 指導教師:張路江
魏琦 《女全身》 布面油畫
130cm×90cm 2007年 指導教師:李榮林
張增亮 《油畫男全身》 布面油畫
100cm×x80cm 2004年 指導教師:康蕾
王心妍 《露臺》 布面丙烯
26cm×38cm 2020年 指導教師:賀羽
黃勇鑫 《春季寫生》 布面油畫
27cm×20cm 2017年 指導教師:袁元
■ 課程名稱:素描大靜物
●授課教師:劉商英
●教學團隊:喻紅、劉小東、陸亮
大型素描靜物課程,旨在將三維空間中的物像以更為復雜的關系呈現,并訓練學生從三維轉向二維平面的觀察與建構能力,它不僅僅是手頭訓練的能力認識,更是要培養學生建立自主性、創造性以及整理統籌的方法與獨立思考。
和以往的素描靜物課不同,大型素描靜物課首先需要教員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有著更為清晰的創造性認識,繼而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學生面對挑戰所引發的興奮點。要引導學生將基礎訓練中各要素的認識與理解包含在對眼前靜物強烈的感受中。要使學生明白首先是要畫一張有感受的畫,而不是為基礎而基礎。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打破“靜物”這一概念,靜物不應只是靜物本身,而應是一種開放的、鮮活的、激發學生想象力的“物像現場”,其層次豐富而富有變化,學生身在其中而并不是簡單的面對面。教員在這一現場中帶動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觀察和體驗,其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在眼、腦、手的感知配合中找到自己的切入點,將基礎訓練的要素主動帶入,而不是被動抄襲。
●部分課程作業:
游欽煌 1.4*1.9米 炭筆色粉
指導老師:劉商英
單禹瀚 1.8*2.1米 炭筆索斯
指導老師:劉商英
李垟 1.4*1.9米 鉛筆柳碳條
指導老師:劉商英
雷天語 1.9*2.1米 碳精條,炭筆,索斯
指導老師:劉商英
韓曜丞 1.6*1.85米 炭筆索斯
指導老師:劉商英
■ 課程名稱:素描構造與表現
●授課教師:孟祿丁
本課程是抽象繪畫造型能力的基礎訓練科目之一。通過介紹、分析現當代藝術以來各個流派藝術大師的素描作品,從作品的空間、媒介及形式入手,拓寬學生對素描的理解和認識。運用素描的表現手段,通過階段性的由具象向抽象的遞進訓練過程,逐漸培養學生重視從畫面本身的空間、透視和結構等視覺本體構造入手,進行抽象素描表現的探索。同時利用多重媒介特質凸現工具、材質語言的表現功能。
課程以圖式分析與實驗表現為教學內容,強調從現代主義大師的典范中獲得抽象造型規律的認識,在具體的寫生實踐中側重個性的體驗和感受,并運用多種工具實現素描語言的豐富表現,以培養學生具有較為全面的畫面組織和表現能力。
●部分課程作業:
■ 課程名稱:藝術與科技創作
●授課教師:陳小文
●教學團隊:張文超
藝術與科技創作課是為美術學院的學生開設的探索藝術與科技/科學融合中延發的新型藝術形式、創作方法、工具、材料、以及與觀眾的交流方式。學生將學習運用機器人技術,智能(物聯網)科技,社交媒體傳播科技,交互影像和聲音科技,創作跨科學與藝術邊界的藝術作品。學生將會在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的指導與幫助下完成自己的創作。在創作中,學生將學習和掌握VR/AR制作技術、3D 打印技術、物理交互技術、智能科技、機械動態雕塑制作原理、以及計算機編程語言。
課程希望學生能更為關注個人以外對文化、社會、科技等綜合議題的探索,在創作實踐中建構個人的藝術語言系統,同時兼顧與社會學、人類學、技術哲學等相關層面的獨立思考能力。
課程以動手創作為主,創作理念和具體技術都有教授,更偏向實踐,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培養興趣并解決問題。老師在過程中根據學生的想法,會展示案例,給予意見,并與學生討論他們喜歡的方向。課堂效果理想,學生有反饋并通過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課程符合設計學科教學改革的方向,打開專業壁壘,具有跨學科聯合研究的特征。
●部分課程作業:
作者: 謝競思
作品名稱: 綠藻機器人
材料: 生物電池、電子元器件、軟管、亞克力殼
指導老師: 陳小文、張文超
作者: 羅雅蕾
作品名稱: 湍流之音
材料: 綜合材料、感應電路
指導老師: 陳小文、張文超
作者: 劉桂羽
作品名稱: 肢體的媒體社交
材料: 面料、智能語音模塊、WI-FI模塊、twitter
指導老師: 陳小文、張文超
作者: 孟松林
作品名稱:光之蟲
材料: 電子元器件、碳纖維板、電腦軟件
指導老師: 陳小文、張文超
作者: 張嘉升
作品名稱: 生物鐘
材料: 木箱、鬧鐘、小魚缸、Arduino板、外置攝像頭、杜邦線、電源
指導老師: 陳小文、張文超
社會實踐一流課程
■ 課程名稱:中國傳統雕塑考察
●授課教師:張偉
●教學團隊:楊靖、楊昆
“中國傳統雕塑考察”是雕塑系六工作室最重要的一門基礎課程,同學們需要再三年完成六條線路(“三長三短”)的考察,本科二三四年級和研究生全部參加,每年分別于春、秋兩季外出。三條長線為西北線(絲綢之路線)、魯豫蘇北線(中原一線)、山西線(中原二線),安排在春季,約四周時間。中原一線是以山東、河南為主的中原本土造型藝術為核心文化區域;中原二線則是以山西為主的地面寺廟建筑彩塑為主的文化區域;西北絲路線是以甘肅、陜西為主的中東亞交流文化區域。三條短線為河北線、四川線、金陵線,一般安排在秋季,約兩周時間,有河北地區北朝石窟藝術,四川大足安岳地區唐宋石刻藝術,以及南京地區的六朝石刻藝術。六條線路共計900課時,全線覆蓋了80%以上中國古代傳統造型藝術相關的各類文化遺存。
“傳統雕塑考察課”三年六次的考察學生只要能堅持下來,一定可以對傳統造型語言形成一個橫向有比較,縱向有先后的大框架。只有通過這個閱讀量,才能擺脫之前的概念影響,才能改變思維進入到真正傳統造型的語境,才能懂得匠心,全身心投入到中國自己傳統的語境中來。
●部分課程作業:
張偉宸《與愿印》 石膏 60x40x30cm 2017
柯維茜《K.God之手》石膏 45x21x17cm 2018
李泉穎《女人體》石膏 120x36x36cm 2019
李東《男人體》石膏 120x60x50cm 2014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課程名稱:虛擬策展實驗項目
●授課教師:余丁
●教學團隊:康俐、范迪安、張子康
虛擬策展實驗項目應用場景
項目以虛擬仿真與數字互動技術為載體,聚焦美術博物館展覽研究與策劃,旨在通過還原度高、操作性強的虛擬策展實驗教學系統,為學生提供感性認知藝術作品和策展理論的機會,搭建有效訓練策展過程的平臺。為使學生對抽象的藝術策展理論有具象的認識,對繁瑣且專業度極高的策展過程有直觀練習的機會,“虛擬策展實驗項目”一方面通過虛擬仿真技術與線上教學平臺提供虛擬策展實驗教學課程,提高學生的展覽策劃能力;另一方面立足中國、面向全球,致力于搭建全球虛擬策展的教學、交流和研究平臺,逐步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聯動平臺,帶動行業進步。
學生通過虛擬策展實驗項目復原經典展覽案例
為響應國家號召,解決西部地區藝術院校教學資源匱乏、專業起步較晚、優秀教師人才稀缺等困境,“虛擬策展實驗項目”于2019年6月經校內師生試用且運行穩定后,向新疆藝術學院與大理大學兩所對口幫扶高校的相關專業開放全部線上教學資源,獲得兩校師生的一致好評。2019年10月,作為“2019年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申報項目,“虛擬策展實驗項目”在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共享平臺(iLabX實驗空間:http://www.ilab-x.com/)對全國公眾開放使用,加速了項目在更多合作院校與行業機構中進行教學應用與推廣,有效提升了項目的共享力度。
2020年春季學期,虛擬策展實驗室平臺活躍人數達到2549人,提交虛擬策展實驗報告454份。疫情防控期間,中央美術學院積極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所有課程皆轉為線上教學。因此,多門課程借助“虛擬策展實驗項目”輔助教學,通過系統精確還原國內外藝術機構展覽空間、常用展具、燈具及大量館藏藝術品資源,使學生能夠輕松使用日常實踐中無法觸及的異地空間與珍貴藝術品進行策展訓練,極大增加了疫情期間網絡授課的趣味性。在使用“虛擬策展實驗項目”過程中,學生可在專注展覽理念表達與空間呈現的同時,進一步體會和理解展覽空間規劃、照明設計、空間色彩使用規范、藝術品陳列規范等布展專業知識,提升了展覽項目執行的統籌協調能力。
宣傳部/整理
實習生 孟岳寧/編
2020年12月7日